(上接第一版)我市谋划了四大排水分区和4条主防洪渠,并且在城市更新项目中,融入“海绵理念”,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做到充分吸收利用雨水,让雨水不再是“余水”。
海绵城市到底好不好,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最有发言权。“以前的小区,一下雨到处都是积水,一踩一脚水,现在这个小区做了海绵城市设施,道路采用透水铺装,大雨路面不积水,出门不湿鞋,收集的雨水还能滴灌浇花。”一场大雨过后,昌明小区的居民孙明深有感触地说。
让雨水被充分吸收,秘诀在于海绵化设施。何芳解释,除了人行道铺设透水砖,小区里看着普普通通的绿地也进行了海绵化改造。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每隔不远,小区路面上就有个“口子”通向低处的绿地。何芳告诉记者,这是下凹式绿地,可收集路面和楼顶汇聚的雨水,不仅让绿植“吃饱喝足”,也能对雨水进行过滤、滞留和渗蓄,减轻城市雨水蓄排压力。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这是海绵型城市发挥着作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绿化草丛、广场铺装、园区小道,都暗藏海绵设计,实现下雨时能就地消纳利用。
王南林说,“海绵城市”这个系统工程,不论在技术上还是施工上,对于我市来说,无异于一次“大手术”,涉及海绵化道路、老旧小区改造、公园广场升级、河道综合整治、地下管网检测修复等。而生态环境的提升有不同的尺度,从小的尺度上,不少街区的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从大的尺度上,使整个城市的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我市先后投资实施了讨赖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龙王滩遗址湿地保护工程、南市区“两湖一河”供水工程等多项重点水利项目,逐步形成陆域水域保护相呼应、点线面保护相结合的“一带、一片、一网、一群”总体布局。如今,讨赖河滨河绿色生态景观带随河延伸、新城草湖湿地生态保护片区风光旖旎、人工湖生态网持续优化、水源地保护群落初显成效。
这些是我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个缩影,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成绩单正在不断刷新:截至8月31日,我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2.4%,细颗粒物浓度均值17微克每立方米,排名全省第一。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达标率100%,全市无劣Ⅴ类水体。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40%和41.03%,森林覆盖率12.57%,草原植被盖度16.5%,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水系统突出问题、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举措。如今,我市的海绵元素已触手可及——一批批公园绿地铺设了透水砖,步道旁多出了植草沟;新建小区里雨水花园与下凹式绿地相融合;城市道路绿化带高低有序,实现自然与功能有机融合……让城市在吐纳自如呼吸之余,不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