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0 嘉峪关日报社出版广告热线:0937-6224603






话说嘉峪关楹联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楹帖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诗词曲一脉相承的独立文体,是弥足珍贵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鲜明的文学性、群众性、时代性、实用性和鉴赏性,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嘉峪关现存的楹联,大多雕刻于嘉峪关长城建筑之上,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也有一部分为路经嘉峪关的学者诗人即兴创作,也是嘉峪关楹联史上的精品之作;还有一部分为现代创作,随着嘉峪关的不断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以反映嘉峪关环境变化、景点、景区的楹联也随之出现,这些楹联为人民群众津津乐道,在中国楹联史和长城文化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也是长城沿线建造形式最为独特、景色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嘉峪关始建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嘉峪关关城矗立在祁连山冲积扇的高岗之上,扼守南北30华里宽的孔道,巍峨庄严,险要天成。整个关城设计缜密,由外城、内城、瓮城、罗城和城壕组成,城中有城,城外有壕,城上有楼,楼台相望,壁垒森严,是一座结构十分完整而又完美的古代军事城堡。城台上分别筑有嘉峪关楼、柔远楼和光化楼,三座楼阁处在东西“一”字形中轴线上,楼高约17米,为结构相同的三层木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

嘉峪关作为中国古代经典的军事防御体系,其建筑浸润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筑之上的题刻、楹联记述了嘉峪关的深远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难得的文化瑰宝。

嘉峪关楹联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关城之上刻写的楹联,从时间跨度上几乎贯穿了整个长城修筑的过程。这些楹联自身的特点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韵律合拍等,处处融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嘉峪关地域文化精华的集成,也是长城文化的再现。

嘉峪关楹联作品中,涵盖了古今中文语法和技巧。在逻辑关系方面,其并列、转折、递进、因果、选择、假设等等无所不包。在组句技巧方面,串组、换位、重复、连珠、拆词、回文、顶真、歧义等无所不有。在修辞手法方面,比喻、借代、双关、衬托、隐含、假称等等皆可为用。

嘉峪关楹联不仅内容具有艺术性,形态也引人入胜。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用项,就有不同的楹联。

嘉峪关楹联通过书法艺术展现出来,既是文化精品,又是艺术瑰宝。楹联的撰句,配上适当的书法,起到了珠联璧合的作用。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体现了艺术家的修为,又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嘉峪关遗留下来的楹联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明、清两代,前往嘉峪关巡边官员和过往名人,题词悬匾者甚多。城关原有匾额190多块,但保存下来的甚少,只存清代匾额11块,楹联4副。

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雄

这是写嘉峪关关城的楹联。关城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稍偏西,嘉峪关市西约7公里。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奉明太祖朱元璋御旨,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的嘉峪关塬上建嘉峪关,土城周长726米,有关无楼,以后又逐渐建了大小楼阁十余座,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雄伟壮观,成为明代万里长城的重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

这是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肃州卫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撰写的楹联,嘉峪关内城修建竣工,负责这项工程的肃州卫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立一碑,题为“嘉峪关碣记”。记载了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秋八月到次年春二月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河南武陟人,进士)重建关城和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等情况。碣石侧刻七言诗一首,这是其中的二句。

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

这是写嘉峪关戏楼的楹联。嘉峪关戏楼在嘉峪关外城,明代有戏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五月重建,对联砖雕在戏台两侧。

时雨助王师直教万里昆仑争迎马迹

春风怀帝力且喜十年帷幄重握刀环

此联原悬挂在嘉峪关戏台前台的木格上,现悬挂于重建之关帝庙内。

二、近代的学人名家洪亮吉、林则徐来嘉峪关时所做的许多诗句,本身就是很好的楹联。他们或贬谪西域,从嘉峪关踏上漫漫西行之道,内心惆怅,前途茫茫;或从西域入关回朝,春风作伴,故乡在望。但无论是何种心情,何种境遇,在嘉峪关下,他们都被嘉峪关的雄伟壮丽所征服,在那一时刻,个人的荣辱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即兴抒发的都是民族大义和国家兴亡的真挚情感。

嘉峪关前夕雾收/布隆吉后晓星浮

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洪亮吉撰写的描述嘉峪关的楹联。布隆吉,今甘肃省瓜州县境内,清代曾置柳沟卫于此。此联摘自洪亮吉《行抵伊犁追忆遭中闻见率赋六首》中头两句。

桐荫睡鹤观调息/雪夜图蕉得画禅

1842年10月19日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来到肃州(今甘肃酒泉),此间偶遇与他同在嘉庆年间考中进士的云州,故友重逢,书赠这副对联。对联右上方题“云州四兄大人同年清鉴”,右下方题“少穆弟林则徐”。此联现存于嘉峪关。

三、1986年8月17日,为了祝贺“中国嘉峪关长城研究会”的成立,当时关心、关注嘉峪关长城保护工作的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捐赠了自己手书的长联《长城赞》。

《长城赞》是由罗哲文撰写的一副对联,是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了长城的雄姿。

在嘉峪关期间,罗哲文还饱蘸激情,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十唱嘉峪关》,这些不朽的诗句,对仗工整,内涵丰富,是楹联中的上品。

嘉峪关为明长城西端第一关,明长城分作九镇防守,嘉峪关属甘肃镇,镇的总兵驻地在甘州(今张掖),酒泉为肃州,设卫防守,合称之为甘肃镇。管辖的长城自金城(今兰州)至嘉峪关,全长1600余里。长城沿着河西走廊西进,达嘉峪关而止。自关而西,则以墩堡烽台相望。嘉峪关成了河西走廊的雄关,保卫明朝江山的胜地。

坐断河西无限险/山河百二拱皇畴

嘉峪关为肃州卫的前哨,北凭马鬃山,南踞祁连山,中间一带戈壁平畴。关城正设在两山夹峙的戈壁之中,挡住了敌人的进路。

前哨森严卫肃州/两山夹峙阻平畴

嘉峪关,前后左右相望的烟墩烽火台组成的防御体系,敌人是很难攀登的。

墩堡遥遥相互望/长城道道联关山

嘉峪关关城的布局非常周密,关的本身设了两重墙,在西面又添建了罗城。西面是迎敌的正面,城墙特别坚固,全用砖砌。

西筑罗城添里应/中心关口设重垣

传说在修筑关城的时候,负责人报了一个十分紧缩的经费数字,很难完成这一工程。兵部主事与之有仇,要以此责难,并限期保证质量完成。负责人知此事后,邀请高明工匠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最后按期保证质量完成了工程,只多出一块砖,兵部主事得知后即要将工程负责人定罪问斩,负责人说:“此砖为定城砖,若要搬掉,全城就会倒塌”,兵部主事只好作罢。于是,工匠们便把这一块砖放在一个城门顶上谁也碰不到的地方,以为纪念。怕有人从墙角伸出的很窄的砖边上爬过去拿走这一块砖,工匠们还把阁楼后沿转角处的砖做成活动的,因此无人能去拿,保留至今。此故事反映了嘉峪关设计施工和估算用料的周密。

巧匠精心勤运算/良工用料不严宽

从嘉峪关城遥望南山,祁连山峰终年洁白,衬映着蓝色天空,更觉清新如画。

积雪长留峰素裹/浮云飘忽去无边

嘉峪关关城门的关闭开启十分严格,关闭之后任何人都不能开关门。传说有一只飞鸟因飞回晚了,关门已闭,不能进关了。而此鸟思恋故土,不能留在关外,便碰死在关墙上了,所以至今用石击地,尚能听到有鸟鸣之声。

晚至旅人空怅惘/迟归飞鸟极心伤

在嘉峪关前头有许多烽火台、城堡直通敦煌和新疆各地。距关城近处有头墩山、三墩山、五墩山。山上有墩台烽火,当敌人来犯时用烽火报讯,无敌时也报平安火。夜间烽火相望,红霞满天。据传说,在嘉峪山下,无警时,西域来人和出关使者常常在此聚会、歌舞。

万里通途一线连/西域远人汉家使

四、省内外作家及嘉峪关本土诗人所撰写的楹联。2013年伊始由嘉峪关市文化馆组织省内外诗人学者撰写了描写嘉峪关当代发展成就的各类楹联20多副,其楹联立意深远,内容涉及了嘉峪关的方方面面。同时,凡是来嘉峪关游学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以上的书法家,文化馆都邀请其用书法将这些楹联书写出来。2014年春,嘉峪关市文化馆举办了嘉峪关楹联展,展出了百余副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嘉峪关楹联。从这些楹联中,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发展足迹,也可以让人追怀往事,铭记历史。

题长城博物馆

纵览江山千万里/定格风雨三千年

题悬壁长城

黑山常与白云齐/悬壁半绕挂天梯

题一块砖

厚壁高墙寒敌胆/雕梁画栋赞鲁班

题讨赖河治理工程

高峡出平湖,欣碧水多情,万顷绿洲应识我

游人临胜境,偕雪山入画,千秋雄关更腾龙

--> 2023-02-14 ● 胡 杨 1 1 嘉峪关日报 c190516.html 1 话说嘉峪关楹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