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0 嘉峪关日报社出版广告热线:0937-6224603






河西地区的五凉政权

在河西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五个国号皆称为“凉”的政权。史书上将其称为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凉政权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所以被称为“凉”,是因为东汉至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属于凉州刺史部。“五凉”所存在的具体历史年代是公元301年至439年。五凉政权中,除南凉势力未到酒泉地区外,其余四凉都统治过这里。后凉、南凉、西凉、北凉曾同年代共同存在过几年。五凉政权割据河西的时间不太长,仅有130余年的历史,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后统一了北方。

在“五凉”中,前凉和西凉是以汉族为主并融合兄弟民族为一体建立的政权。五凉政权是由不同民族建立的,其中,前凉和西凉分别为汉族张氏和李氏所建,后凉由氐族吕氏所建,南凉由鲜卑族秃发氏所建,而北凉则由匈奴族沮渠氏所建。这样多的古代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现在同一地域的政治舞台上,在共同参与北方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相互联系和彼此交流,这对促进北方民族融合,对推动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原自西晋“八王之乱”后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而河西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中原流民的吸引力无疑是相当大的,在“天下丧乱,凉州(河西)独全”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州、江汉避难者纷纷涌向河西。如果说,汉、魏、西晋时,中原地区原是封建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那么,五凉时期的河西走廊则成为封建经济、文化的又一重心,其繁荣昌盛程度甚至超过了中原。

前凉存在的时间是公元301—376年,介于西晋衰乱到前秦统一北方之间。开始时是西晋王朝的地方政权。建立者张轨,安定乌氏(今平凉西北)人,出身于陇右官僚地主家庭,本人先后在洛阳、长安为官,因精通儒学,富有才干而名显晋世。他处在西晋由盛入衰的转折时期,亲眼目睹了西晋王朝的腐败及司马氏权贵们的腐朽,为躲避“八王之乱”造成的“朝臣夷灭”命运和中原仇杀的灾祸,及时作出“阴图保据河西,追杜融故事”的决断,经朝廷同意,出任了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张轨死后,子张寔、张茂相继主政凉州,名义上仍然尊晋,实际上是在推行“保据”策略,是前凉割据政治的实际缔造者。345年张轨孙、张寔子张骏称假凉王,历经张寔、张茂、张骏、张重华、张耀灵、张祚、张玄靓、张天锡八任王。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市),有今甘肃中西部、南部部分地域、宁夏西部和新疆东部,即凉州(十一郡)、沙州(三郡三营)、河州(八郡)三州之地。公元376年,前秦发兵进攻前凉,凉王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前凉上承汉、魏、晋对田地、赋税、人口的管理形式,将计薄制、课田制推行到河西,对原有耕地进行改革,“分田畴,资耕稼”。以“以农养战,保境安民”为宗旨,垦田、积谷与发展畜牧业、民族工商业并举,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五凉时期对河西的经营是由前凉开始的。张轨提出的“务安百姓”,是前凉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指导思想。前凉共存在76年,除短期内乱以及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产生过不良影响外,其社会经济总体上是平稳运行的。史家对张轨及其子孙保宁域内,开发河西的功绩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说他们“内抚遗黎,外攘通寇,世既绵远,国亦完富”。

后凉是吕光建立的政权,公元382年,吕光奉前秦国主符坚之命征西域。吕光胜利回师之后,得知前秦已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在东还时占有河西,建立了后凉政权。自称酒泉公、凉州牧,后又称三河王,又改称大凉天王。版图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的一部分。吕光后凉政权乃氐族民族本位政权,从建立政权开始就民族矛盾尖锐。先是前凉张天锡世子张大豫的复国活动,后是郭黁反叛联络田胡部族和东西二苑禁军起兵反吕,又有沮渠蒙逊率卢水胡推段业起兵张掖,秃发乌弧率鲜卑占据湟中,李暠、宋繇响应段业起事于敦煌。故后凉立足河西,根本不固,民族矛盾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动摇着后凉的统治。后凉征讨连年,赋税、徭役及兵役征发不断,人不堪役,统治之地,叛者连城,民不聊生。吕光之后诸吕争权相残,迭相簒弑,既将后凉统治力量消耗殆尽,也使吕氏贵族统治集团人心丧尽,地盘被南凉、北凉、西凉分割殆尽。史称:凉州百姓“饥馑流亡,死者大半。”仅吕隆统治时(公元401—404年)的一次灾荒,姑臧一带饿死的就达十多万人。从吕光入居姑臧形成割据起,到吕隆投降后秦止(公元386—403年),历吕光、吕绍、吕纂、吕隆四主共37年。公元403年为后秦姚兴所灭。

南凉由鲜卑族秃发乌孤所建。历经秃发傉檀、秃发利鹿孤三任王,初都廉川,后迁乐都,再迁西平、乐都、姑臧、乐都,五易王都。公元414年被西秦所灭。南凉政权有许多落后性,一味征伐弱小部族和暴力掠民两点最突出。从乌孤立国起,专征和掠民就作为一种传统国家职能而存在。专征的结果,使南凉徒具国家形式而实质仍是以秃发氏为核心的军事联合体,内部松散,基础极不稳固。大量掠民虽使南凉获得兵源、劳力和物资方面的补给,但却造成种种积怨,导致秃发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尖锐对立,这是形成众叛和内乱的根源。在强敌压境时,种种矛盾都会在内部起作用,这又最终造成南凉的崩溃。嘉平七年(公元414年)六月,秃发傉檀到西平投降了乞伏炽磐,至此,南凉灭亡。南凉政权共存在38年(公元397—414年),其中,秃发傉檀在位三年(公元402—414年)。

西凉李暠原是北凉一任王段业任命的效谷县令,莅任以来,政绩卓著,次年即任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西胡校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冬,李暠自称凉国公、大都督、大将军、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自立国号为凉,先定都敦煌四年余,为向东扩展,又迁都酒泉。李暠所建西凉政权带有封建特色和著姓政治色彩,其所册封的官吏大多是敦煌宋、索、汜、阴、令狐、张等豪门著姓。立国之初“地狭民稀”,政治、经济和军事缺乏实力,李暠为统一河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轻徭薄赋,奖励农耕,取缔酷刑,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注意招揽流民,在敦煌、安西设会稽郡、广夏郡,分别安置江汉、中州流民各5000户。又设武威、武兴、张掖三侨郡安置流民13000户。总户数约两万三千户,人口当不下十万。充分利用党河、疏勒河水利资源、戈壁荒滩资源、劳动力资源,“屯玉门、阳关,广田积谷”。在原敦煌郡的基础上,以酒泉为中心,在东至建康、西到高昌的西凉大地上沿四河流域作出新的屯田部署。先后出现阳关、玉门关、敦煌东南、安西南、安西西、哈密东、哈密南、哈密西、酒泉东北等新的屯田点。李暠“敦劝稼穑”的改革措施,迎来了“群僚以年谷频登,百姓乐业,请勒铭酒泉”的民富国强盛世,充分展示了屯田经济“以农养战”的战略功能。李暠在酒泉执政的13年,西凉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国势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西凉的继位者李歆,不顾国计民生,穷兵黩武,频繁地劳师动众,在位仅4年,即被北凉国主沮渠蒙逊所灭。

北凉于公元397年由段业在建康(今高台县西)建立,公元401年5月,匈奴贵族沮渠蒙逊(公元401—433年在位)至张掖,设计杀了段业,自称凉州牧、张掖公,为北凉二任国君,其辖地为张掖、酒泉、玉门以东地域。三任王沮渠牧犍(又名茂虔),在位7年,公元439年四任王沮渠无讳即位,同年被北魏世祖所灭。沮渠蒙逊初得政权,在当时河西复杂的形势下能审时度势,派人奉表入贡通和结好后秦,又送弟沮渠挐纳质南凉,与南凉修好,使北凉获得了三年(公元401—404)的安宁时间,这为北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保证。他注重发展经济,安定民生,“蠲省百徭,专攻南亩,明设科条,务尽地利。”1975年,在吐鲁番哈喇和卓古墓群中发现很多北凉文书,其中《兵曹下八幢符为屯兵值夜守水事》(《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述了北凉时期组织士兵进行大田生产的情形。沮渠蒙逊敬重博学多才的文人学士,把南凉、西凉的诸多有名学者和名师大儒迎请到姑臧,委以重任。沮渠蒙逊重视文化,兴办教育,名师大儒传经授业,尊师爱才蔚然成风,相沿不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他重视吏治,注意整肃纪纲,厉行法治,制定官吏考绩和黜陟制度。由于经济、政治措施得力,经过几年时间的息役休众,力农养士,北凉国力大增。公元409年后,每次东伐都有战果,西取也多取胜。公元412年沮渠蒙逊北凉政权迁都到姑臧。公元420年击杀西凉李歆,攻占酒泉。公元421年4月沮渠蒙逊率北凉军队攻入敦煌,杀李恂(李歆弟)屠敦煌,彻底灭了西凉。北凉在灭亡西凉过程中,嘉峪关地域也遭受劫难,嘉峪山中书院学堂从此萧条冷落下去,多数学子漂泊流落,或被北凉掠往姑臧,或逃亡他乡。北魏灭北凉后,沮渠氏残余势力以及西凉李氏敦煌遗裔相互反复争夺酒泉、敦煌,嘉峪关地域东西战火争战不绝,三地经多年战火洗劫,从前凉到西凉的嘉峪山文化学术繁荣兴旺的景象不再,人口因流亡和大量因兵燹死亡已变得极度稀少,酒泉、嘉峪关地域、敦煌一度又成荒凉之地。

五凉政权毕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处西北的五个割据性政权,五凉政权的存在是一种暂时的历史现象。随着国家统一形势的出现,都走向了覆灭。正因为都是割据政权,所以存在的时期中,河西域内战争多、灾荒多,而且其政治有时表现得既腐败又黑暗。

--> 2022-07-14 陈彦友 1 1 嘉峪关日报 c176444.html 1 河西地区的五凉政权 /enpproperty-->